多库



    新闻资讯

    为您分享多库最新动态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国际产教联盟高端商务研学日本站圆 满落幕,探索中日产业协同新机遇
    时间:2025-04-22 查看 :628

      20254月12日至16日,由国际产教联盟主办的【高端商务研学】-日本站活动在日本东京、京都、大阪三地成功举办。此次5天4夜的行程汇聚了中日投资促进中心权威专家  、企业高管及行业领 袖,通过政企对话 、前沿技术参访、闭门研讨及世博会前瞻考察,深度挖掘中日产业协同潜力,为参与者带来了一场高规格的商务与思想盛宴。

    image

    行程亮点 :政企链接与行业洞察

    首站东京,研学团在国会官员的接待下,参与了“政企深度链接”高层对话,探讨中日经贸合作新方向 。随后的国际总裁班上 ,日本顶 尖商学院专家围绕“科技创新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展开分享,结合日本老龄化社会的成熟经验,为中国银发经济与康养产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

    image

    下午的商务研学分设两大主题:

    康养与银发经济:参访湘南机器人康复中心株式会社 ,体验全球领 先的“HAL”康复设备 ,探索智能技术如何赋能养老护理;

     

    中企并购路径:走进日本Top1律所VERY BEST,获取日本并购高频行业趋势、中企收购案例及2025年最新标的私密尽调资料。

     

    京都:经营哲学与循环经济实践

    在京都 ,研学团深入京瓷集团,系统学习稻盛和夫创立的“京瓷哲学”与“阿米巴经营”理念,领悟伦 理导向与经营效率结合的创新管理模式。下午转战松 下电器白色家电回收工场 ,副社长亲自揭秘其99%高纯度塑料分选技术,展现ESG理念下循环经济的规模化实践。

    image

    image

    大阪:银发经济与世博前瞻

    行程收官于大阪,参访大阪福祉销售中心 ,全 面了解日本养老产业的设备、系统及服务解决方案 。作为压 轴亮点,研学团获2025大阪世博会组委会官方接待,提前洞察这一全球盛会的筹备进展与商机。世博会预计吸引150个国家及地区参与,接待访客超2800万人次,为中日企业合作开辟全新窗口。

    高端资源赋能,开拓无限商机

    本次活动全程由中日投资促进中心专家带队,涵盖星 级酒店住宿、新干线交通及高规格商务宴请,确保参与者高 效对接顶 级资源。通过政企对话、闭门会议及一线企业参访,不仅深化了对日本产业链与创新模式的理解 ,更为中日企业在康养 、科技、并购等领域的合作搭建了桥梁。

    国际产教联盟表示 ,未来将持续打造高端商务研学平台,推动全球产教资源互通,助力企业抢占前沿赛道,共赢未来。

    image

    此次日本商务研学以思维碰撞激荡创新动能,以深度对话串联产业前沿,不仅为参与者开启了全球化战略视野的新篇章,更以东方匠心精神与数字时代的共振之力 ,持续赋能亚太地区商业生态的迭代升级。未来 ,这场智慧交融的跨界对话将持续构建中日协作网络 ,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更多东方哲思与创新势能。


    更多新闻 关注多库更多新闻资讯

    氟化学重塑锂电池未来:从三氟氯乙烯基底到“打一针”再生术

    一种曾用于工业合成的含氟气体,正成为破解锂电池寿命魔咒的关键钥匙2021年,复旦大学陈茂课题组以三氟氯乙烯气体为原料,设计出主链含氟交替共聚物 。这种材料兼具不可燃、不结晶和化学稳定性,首次实现锂离子室温高效传输与5.3V高压稳定性的兼容 。四年后,该校彭慧胜、高悦团队在《自然》发表颠覆性成果——通过注射含氟有机锂盐“三氟甲基亚磺酸锂”,使锂电池循环寿命突破11818次(容量保持率96%),寿命延长10倍以上 。这两项突破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逻辑 :氟化学正在改写锂电池的底层规则。 01 氟化学的“破界”基因 :从三氟氯乙烯到聚合物电解质锂电池的瓶颈长期存在于界面稳定性与锂损耗的矛盾中。传统氟聚合物因易结晶 、溶解锂盐能力差,难以满足固态电池需求 。陈茂团队的三氟氯乙烯合成路径提供了新思路:精准调控分子结构:以气态三氟氯乙烯为单体 ,在温和条件下合成主链含氟交替共聚物,突破高温高压合成的限制 ;六元环稳定机制 :聚合物与锂离子形成环状结构,产生弱溶剂化效应,抑制锂枝晶生长;高压兼容性 :在5.3V超宽电化学窗口下保持稳定 ,为高能量密度电池设计铺路。这一成果揭示了含氟聚合物作为电解质基底的潜力 ,但其对“锂损耗”根本矛盾仍力有未逮。02 “打一针”革命:AI设计的含氟分子重塑寿命逻辑2025年初,彭慧胜/高悦团队提出“外部锂供应”技术 ,将氟化学的应用推向新维度 。其核心是一种名为三氟甲基亚磺酸锂(CF₃SO₂Li) 的含氟分子,通过三大特性破解锂损耗困局:精准分解 :在2.8-4.3V充电电压窗口内不可逆氧化,释放锂离子后分解为SO₂ 、CHF₃等气体,经排气系统实现“零残留”;工业普适性:可溶于常规电解液,适配石墨、硅碳负极及各类正极材料,合成成本不足电池总成本的10%;AI赋能设计:通过非监督机器学习筛选300万虚拟分子库,综合电化学活性 、溶解度等参数锁定最优解 。“打针”技术的四步重生术 :配液:将CF₃SO₂Li以12.5%浓度溶于电解液;注入:通过电池预留气孔或导管注入老化电池 ;活化:充电时锂盐在阳极分解 ,锂离子嵌入负极 ;净化:分解气体排出后密封,电池恢复初始性能。该技术将储能电池度电成本降至0.03元/Wh(降幅70%),并推动“无锂正极”成为可能——铬氧化物(CrO)等材料使能量密度达1192 Wh/kg,达磷酸铁锂的3倍 。 03 产业共振 :双氟技术路线撬动万亿市场含氟材料的创新正从实验室涌向产业前线 :补锂技术+大电芯:688Ah储能电芯配合外部补锂,使20尺集装箱系统容量达6.9MWh,循环寿命突破15000次 ,支撑海上风电平台20年免维护运行 ;退役电池再生:2030年我国退役储能电池预计达200万吨,补锂技术可延长其寿命5-10倍,减少70%固废;制造工艺革新:现有产线仅需增加注液工序即可兼容新工艺 ,国内知名企业已推进合作。04 未来挑战:从分子设计到工程化落地尽管前景广阔,技术仍需跨越三重关卡 :长期安全性:多次注射对SEI膜的累积影响需验证 ;标准化适配:方壳/圆柱电池的注液接口需重新设计;经济性平衡 :修复服务成本需与电池更换成本竞争 。对此,团队正开发“预埋型”分子——在电池出厂时注入,待容量衰减时激活释放锂离子,实现“零干预”修复。05 结语 :氟化学的“电池宇宙”从三氟氯乙烯基底构建的高压稳定界面,到AI设计的含氟“续命分子”,氟化学在锂电池领域的两次飞跃揭示了同一逻辑:含氟材料的精准调控能力,正在解开能量存储的终极矛盾——在提升密度与延长寿命之间,人类不必再做选择。正如彭慧胜团队的展望:“未来通过‘打针’修复电池,让产业生态走向智能化、环保化。”。当688Ah电芯遇见含氟补锂剂,一场改写储能底层逻辑的变革已然启幕 。 

    查看更多

    2025-06-06

    新能源汽车电池类型全解析

    一、锂离子电池 1. ‌三元锂电池‌‌技术特点‌ :正极材料含镍、钴 、锰(NCM)或镍、钴、铝(NCA),能量密度高(160-250 Wh/kg),低温性能优异(-30℃仍可工作) ,但热稳定性差(热失控温度约200℃)‌。‌适用场景‌:高端乘用车,适合长续航需求及寒冷地区‌。 2. ‌磷酸铁锂电池(LFP)‌‌技术特点‌:正极材料为磷酸铁锂,热稳定性ji佳(热失控温度800℃) ,循环寿命长(超2000次) ,成本较低,但低温性能差(-10℃以下衰减明显)‌。‌适用场景‌:中低端车型,适合对安全性要求高且预算有限的用户。  3. ‌钴酸锂电池‌‌技术特点‌:能量密度极高(约200 Wh/kg),但高温稳定性差 、成本高昂且循环寿命较短‌。‌适用场景‌:早期高端车型 ,现逐渐被三元锂电池替代‌ 。 二 、燃料电池 1. ‌氢燃料电池‌‌技术特点‌:通过氢氧化学反应发电,仅排放水 ;加氢速度快(3-5分钟),续航可达600公里以上,但氢气储运成本高、基础设施不足。‌适用场景‌ :商用车及试点乘用车 ,适合环保要求高且加氢便利的场景。2. ‌碱性燃料电池(AFC)‌‌技术特点‌:采用液态碱性电解质,效率高但需纯氢燃料,早期用于航天领域,商业化应用受限‌。‌适用场景‌:特殊领域(如航天 、固定电站) ,民用场景较少‌。3.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技术特点‌:工作温度高(650℃),燃料适应性广(可处理天然气、沼气等),但启动时间长、材料成本高‌ 。‌适用场景‌ :工业发电及大型固定电站‌ 。 三、其他电池类型 1. ‌镍氢电池‌‌技术特点‌:循环寿命长、稳定性好,但能量密度低(60-120 Wh/kg) ,自放电率高 ,需定期维护‌。‌适用场景‌:混合动力汽车 ,逐步被锂离子电池替代‌。2. ‌铅酸电池‌‌技术特点‌:成本低廉 、技术成熟,但能量密度极低(30-50 Wh/kg)、体积大 、寿命短‌。‌适用场景‌:低速电动车及备用电源 ,无法满足主流电动汽车需求‌。3. ‌石墨烯电池‌‌技术特点‌ :充电速度极快(8分钟充至80%) 、循环寿命长,但制造成本过高,尚处实验室阶段‌。‌适用场景‌:未来技术储备,短期内难以商业化‌。  4. ‌固态电池‌‌技术特点‌ :采用固态电解质,能量密度超300 Wh/kg ,安全性高(无电解液泄漏风险),但量产工艺复杂、成本极高‌。‌适用场景‌:高端车型,预计2030年前后规模化应用‌。  四 、适用场景总结‌长续航需求‌:三元锂电池(高端车型)>固态电池(未来技术)>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安全性优先‌:磷酸铁锂电池(主流选择)>固态电池>镍氢电池 。‌‌低成本场景‌:磷酸铁锂电池>铅酸电池>镍氢电池。‌‌极端低温环境‌:三元锂电池>氢燃料电池>固态电池。‌

    查看更多

    2025-06-04

    锂盐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的制备及锂电池应用展望

    锂盐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的制备及锂电池应用展望——锂电池电解液的核心成分探秘锂电池的电解液,作为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成分直接影响到电池的安全性能、充放电效率以及使用寿命 。在众多电解液成分中,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将深入探讨双氟磺酰亚胺锂的原料及其在锂电池中的应用前景。 1. 碳酸乙烯酯分子式为C3H4O3,它是一种透明无色的液体 ,在室温下为结晶固体 。其沸点为248℃/760mmHg,或在740mmHg下的243-244℃。闪点为160℃,密度为1.3218,折光率为1.4158(50℃) ,而熔点范围在35-38℃ 。碳酸乙烯酯是聚丙烯腈和聚氯乙烯的优秀溶剂,常用于纺织业的抽丝液。它还可以直接作为脱除酸性气体的溶剂,以及混凝土的添加剂 。在医药领域 ,它被用作制药的重要组分和原料。此外 ,它还是塑料发泡剂和合成润滑油的稳定剂。在电池工业中,碳酸乙烯酯被广泛用作锂电池电解液的优良溶剂 。2. 碳酸丙烯酯其分子式为C4H6O3。这种化学物质呈现出无色或淡黄色的透明液体状态,并且能够溶于水和四氯化碳,同时也能与乙醚、丙酮、苯等有机溶剂相混溶。它被广泛视为一种优质的极性溶剂,并在多个领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例如高分子作业、气体分离工艺以及电化学应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碳酸丙烯酯在吸收天然气和石化厂合成氨原料中的二氧化碳方面表现出色,同时还可以作为增塑剂 、纺丝溶剂以及烯烃和芳烃的萃取剂使用。在毒理数据方面,经过动物实验证实,口服或皮肤接触均未发现中毒迹象,大鼠经口LD50达到29000mg/kg。此外,为了确保安全 ,本品应储存在阴凉 、通风且干燥的环境中 ,远离火源,并遵循一般低毒化学品的储运规定 。3. 碳酸二乙酯其分子式为CH3OCOOCH3 。这种化学物质呈现无色液体状态 ,并带有轻微气味。在23.8℃时 ,其蒸汽压为1.33kPa,而闪点为25℃,表明这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容易挥发并与空气混合 ,从而存在火灾风险 。其熔点为-43℃,沸点为125.8℃ 。碳酸二乙酯不溶于水,但可以与醇、酮 、酯等有机溶剂混溶。这种物质的密度相对较大,稳定性良好。在有机合成和作为溶剂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此外,锂离子电池中所使用的锂盐,如LiPF6、LiBF4、LiClO4等,多数具有易水解和热稳定性较差的特性。然而,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作为一种新型锂盐,展现出了卓越的综合性能。其合成工艺先进,通过氟化剂氟化双氯磺酰亚胺得到双氟磺酰亚胺,再进一步锂化反应即可制得 。相较于传统的六氟磷酸锂 ,LiFSI在电解液中具有更高的电导率、优异的热稳定性和良好的高低温性能。因此 ,LiFSI在电解液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锂电池的循环寿命 、倍率性能和安全性 ,契合了锂电池未来发展的需求。    LiFSI作为一种新型锂盐,在电解液中展现出卓越的综合性能,包括高电导率、优异的热稳定性和良好的高低温性能。因此 ,LiFSI有望成为锂电池中不可或缺的添加剂 ,部分替代传统的LiPF6。尽管目前LiFSI的生产工艺相对复杂且成本较高,但随着未来生产工艺的成熟和产能的释放,其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有望显著下降 ,从而提升其性价比 。此外,锂电池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也为LiFSI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国内多家企业已积极布局LiFSI的研发与生产,加速其在锂盐领域的渗透。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猛发展 ,新型锂盐市场也将迎来重要的增长机遇 。    LiFSI的生产成本正逐步下降,凭借其出色的性能 ,其在电解液中的应用范围正日益扩大。目前  ,国内已有众多企业掌握了LiFSI的制备技术。它们通常先合成双氯磺酰亚胺,再与氟代金属盐反应,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 ,最终得到LiFSI 。国内双氟磺酰亚胺锂的总产能已达到约2.17万吨 。多家知名企业均已布局该领域 ,并拥有可观的产能。行业新秀也纷纷加入,共同推动双氟磺酰亚胺锂市场的繁荣。另外,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与电解液市场的持续旺盛,共同推动了上游锂盐市场的蓬勃发展。双氟磺酰亚胺锂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无疑将进一步降低其生产成本,从而使其在锂电池电解液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多库应持续洞悉市场行情,做好调研工作 ,在锂电池市场找准自己的定位,突出自己的优势,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查看更多

    2025-05-30

    氟化玻璃技术革新引领产业升级,多领域应用拓展打开市场新空间 ——新材料研发与产业化进程加速 ,助力“双碳”战略落地 近年来 ,随着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氟化玻璃作为高性能材料的重要分支 ,在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应用上迎来多重进展 。从光伏发电到红外光学,从精密蚀刻到环保涂料,氟化玻璃正以创新姿态推动产业绿色转型,成为新材料领域的热点赛道。 一 、技术突破:全氟化物玻璃陶瓷与蚀刻工艺双创新 1

    ——新材料研发与产业化进程加速,助力“双碳”战略落地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氟化玻璃作为高性能材料的重要分支 ,在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应用上迎来多重进展。从光伏发电到红外光学 ,从精密蚀刻到环保涂料,氟化玻璃正以创新姿态推动产业绿色转型,成为新材料领域的热点赛道。  一 、技术突破:全氟化物玻璃陶瓷与蚀刻工艺双创新1. 低声子全氟化物玻璃陶瓷研发进展 国内某公司在低声子全氟化物玻璃陶瓷材料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解决了传统氟化物玻璃因稳定性差导致的透明化难题 。该材料凭借超低声子能量特性,在中波红外光学器件、医疗激光设备等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未来可广泛应用于科研与工业检测系统。  2. 玻璃蚀刻液专利提升制造精度    新研发的新型玻璃蚀刻液,通过氟化钾 、氟化钠与氟硅酸铵的协同作用 ,结合羧甲基纤维素等添加剂,显著提高了蚀刻均匀性 。该技术可优化微电子玻璃器件加工工艺 ,为半导体和显示面板行业提供更高精度的解决方案。  二 、应用场景扩展 :光伏与新能源领域成核心驱动力 1. 全球最薄光伏玻璃量产     我国成功量产厚度仅1.6毫米的光伏玻璃,兼具高透光率与抗腐蚀性。这一突破不仅满足了光伏组件轻量化需求 ,还通过盐卤资源的高效利用,推动“千年盐都”向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转型。   2. 氟化碳材料助力新能源电池   新开发的氟化碳材料 ,作为锂氟化碳电池核心正极,已应用于航天探测器电池,并拓展至民用无人机 、汽车电子等领域。其近期获得的天使轮融资将加速产线智能化改造,进一步降低材料成本,推动产业化进程。  三、产业链协同 :产学研融合加速技术转化1. 产学研合作模式深化    国内某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的技术合作,实现锂电级PVDF树脂与环保涂料的“双突破” ,推动氟材料产业链向高端化延伸。此类模式通过整合高校研发资源与企业产业化能力,缩短了技术转化周期 。  2. 资本涌入助推技术落地   2025年1-4月  ,融资事件达6起,涵盖单壁碳纳米管、磁光晶体等高附加值产品。资本的青睐不仅缓解了企业研发压力,更通过市场机制加速了氟化玻璃相关技术的规模化应用 。  四、市场趋势 :传统玻璃承压,氟化玻璃逆势增长当前传统浮法玻璃行业面临高库存、低利润与需求疲软三重压力,部分产线被迫冷修 。相比之下,氟化玻璃凭借其在新能源与高端制造中的不可替代性逆势增长 。例如,光伏玻璃需求受“双碳”政策驱动持续攀升,2024年产量同比增长14.33%。此外,节能玻璃、红外光学玻璃等细分领域亦成为企业转型的重要方向 。  五、挑战与展望 :成本与标准制定成关键尽管氟化玻璃前景广阔,但其发展仍面临挑战:  - 成本控制:如氟化碳材料依赖高价原料 ,需通过全产业链优化降低成本;  - 环保标准:无PFOA涂料等环保型产品的推广需符合国际法规 ,倒逼企业技术升级;  - 产能匹配:新兴应用需求激增与产能布局滞后之间的矛盾亟待解决。   结语氟化玻璃的技术革新与市场拓展,不仅是材料科学的进步,更是全球能源转型与产业升级的缩影。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氟化玻璃有望在光伏、新能源电池 、高端光学等领域释放更大潜力 ,成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未来,政策支持 、资本投入与技术突破的协同效应 ,将进一步推动这一领域迈向国际竞争前沿。欢迎咨询我司产品:氟化镁、氟化钠等高纯氟盐系列产品!

    查看更多

    2025-05-27



    XML地图